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1949年10月1日,是每一个中国人记忆中最难以忘记的日子。虽无法亲历现场,但语文课文《开国大典》的字里行间、黑白闪烁的珍贵历史影像和后来的试图再现经典的一部部影视剧却让这段历史活在了每个人的脑海里。
恰巧,那一年的10月1日和明天即将到来的10月1日都是星期六。鲜少人知道的是,1949年开始,我国实行的是“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八小时”的工作制,直到1995年5月1日,五天工作制才正式被确立。
从一周工作的最后一天变为周末休息的第一天,这是对大家过上了越来越轻松舒适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人们开始在小长假结伴出游,国庆节也成为了一年一度的黄金周。
饮水定当思源,当我们即将迎来悠闲放松的七天长假时,必不能忘记那些以笔为戎、以科学技术领域为战场、为了我们的今天而放弃了自己的正常生活甚至隐姓埋名数十年的先驱们。
一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功勋》让“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被更多人所了解。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于敏刚刚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并继续在北大学习研究生课程。毕业后,他进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他的学术之路。
近十年的基础研究,让于敏在理论物理领域做出一番成绩,因此,1960年于敏从擅长的领域转而研究氢弹技术时,没有人知道他下了多大的决心。光明的学术前途就此中断,长年离家奔波,最朴素的纸笔与计算尺就是漫漫长夜里的全部慰藉,甚至在此后的28年里,“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绝密”的存在。
与许多在外国接受科学技术教育之后归国工作的专家学者不同,于敏一生都没有出国留学过,但他却能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学习,一步一步将氢弹从杂乱的数据规整为设计图纸,直到它在罗布泊上空腾升起蘑菇云。
电视剧《功勋》片段
从认识氢弹的基本现象和规律开始,到设计氢弹模型,再到核武器理论研究,于敏带领工作小组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计算,终于成为人们口中敬仰的、亲切的“国产土专家”。如鲁迅所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二
如果说于敏已经渐渐被大众所熟知,那王承书一定是你没听过的名字。
在新文化运动的新思潮影响下长大的王承书认为,物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因此,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她始终执着地追求科学与真理,即使因为生病而两次休学,也倔强地要和同班同学一起参加升学考试,甚至都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1930年,她如愿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是13个入学新生中唯一的女性,并且成为了4年后顺利毕业的4名学生成绩之首。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承书辗转于国内各地,即使与西南联大教授张文裕结婚后依然抱负未减,最终申请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奖学金,在异国他乡开始了她对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
王承书在美国研究取得成就,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的华人科学家们建设祖国的赤子之情油然而生,王承书也不例外。
有别于钱学森的五年归国路,为了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和阻挠,自从有了归国的想法开始,王承书就将有关书刊和资料花了七年时间、分为300多个包裹从美国寄往北京。
她坚定地认为:“虽然中国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
1956年底,已经40多岁的王承书放弃了她所熟悉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专业,接受了国家安排的热核聚变研究工作,而后又转为负责高浓铀研制。不到三年,她带领团队交付了为原子弹爆炸提供最根本燃料保证的高浓铀合格产品,比原计划提前了113天。
左起: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每一次研究方向的转变,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都无异于从头开始,但王承书总是先想到他人,她说自己刚回国不久,改行的损失比别人更小,既然都是从头做起,她为什么不可以?因此,总是先人后己、先国后家的王承书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选择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也就有迹可循了。
三
于敏和王承书的人生轨迹有着一些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青少年时期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都怀揣着科学报国的远大志向,都愿意为了祖国的强大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甚至都愿意做伟大事业背后默默无闻的助推器。
电视剧《功勋》片段
祖国的强大不是赞歌所唱出来的,而是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用自己的智慧、双手、青春甚至生命所换回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音符,于敏和王承书们就是乐章中最重要的转音,我们沿着他们的方向走在了相对平稳的阶梯上,共同谱成一曲悠扬的歌。
在不和平因素零星散发的年代,我们生于长于一个安定的国家,国庆佳节,感恩为此付出的每一个人!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