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是春节,但最多彩的,一定非中秋节莫属。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普及于汉,定型于初唐,盛行于宋朝以后,一朝朝,一代代,赏月、玩月、以月寄相思、对月祈丰收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逐渐成型。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日的好,好在哪?月圆之夜众多,为何偏偏八月十五值得纪念?
此时,夏天还未走远。南方的林子里依旧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叶在此刻慢慢开始蔓延出黄色的边,街上小贩叫卖着垒好的柿子,脆柿子黄澄澄,软柿子橙得发红,薄薄的皮里裹着蜜一样的汁水。
小巷里未见花树,却先闻得一阵金桂飘香,时而悠悠然,时而香得痛痛快快。有巧手的人家将它摘下酿成蜜,于是雪白的米糕得以点上一粒带着小颗粒的剔透的黄。
池塘里的荷花已是衰败景象,但并不妨碍小姑娘们叽叽喳喳地将彩色的花灯放进河边,然后用沉默而又期待的眼神望着它们飘向远方。
不远处的亭台楼阁里,文人墨客着锦衣华服正在吟诗作对,举杯邀明月;几十公里外的城郊,刚把粮仓收拾好的农夫正坐上饭桌饮了一口自家酿的高粱酒,头上顶着的是同一轮月亮。
而如今,中秋节渐渐成为“月饼节”,成为拉动消费的小长假。每逢中秋,首先想到的是买点月饼,吃点好的。
诚然,当一个节日和一种食物联系在一起时,便由食物寄托出节日之情,但当一个节日只和一种食物联系在一起时,或许其中的文化内涵正在渐渐被人所遗忘,只在做核酸时闻到那股口罩也遮不住的香味时才想起来:快要中秋了。
古时,宗族关系是社会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人们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就是圆满。但从前车、马、邮件都慢,电视剧里汗血宝马也只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烽火战乱之中,一封家书可抵万金,因此,一次离别、一句珍重,隔开的或许就是彼此的一生。
但即使不相见,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也能为思念找到寄托之处,只要还在同一轮圆月之下,光之所及,人与心便又聚在了一起,天涯海角,共享此时。
中秋节,也是一场对月祈丰收的祭祀仪式。从上古时期到清朝末年,中国人一直敬仰自然的力量,人们从自然中收获食物,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孕育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璀璨的农耕文明。农学家、天文学家们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时代总结出了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牢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在田野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农耕经济是整个社会和家庭的支撑,种种辛劳,也只为等到收获的秋日,能拾得应有的结晶,给未来一年存够生活的期盼。
于是,夜间独自守候作物生长的月亮又成为了丰收愿望的寄托,月宫里有没有嫦娥仙子不重要,只求皎洁月光佑我一家在人世间安好。
今天,高度发达的科技让人两三小时便可落地千里之外,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也以成为现实,相思不再需要靠月亮遥寄,飞机或视频都能带来思念之人,农作物也可被科技和温室大棚所庇佑,月亮的作用一点一点被消减,节日活动一个一个被遗忘。
但中秋佳节,依旧希望你抬头看看月亮,用力闻闻桂花香,感受十几亿人共享一轮明月的浪漫,即使隔着疫情不能见面也无妨,每个人看到的,都是那轮月亮。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