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据媒体报道,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茜,凭借对非球面树脂光学镜片精密胶合技术研究的实践成果报告,顺利通过山东大学的毕业答辩,成为山东省首位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
相关消息报道迅速引发讨论,不少人发出疑问:不写论文也能毕业?不写论文也能毕业,此举有法可依。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规定,授予专业学位可按专业实践成果进行答辩。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山东大学出台规定,明确近10种实践成果可替代传统学位论文申请硕士学位。相关政策法规落地传递出:人才培养正在破除“唯论文”藩篱,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新标尺已然树立。
正如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所说,学位成果形式上的变化,实际上带来的是整个的培养理念、培养流程、培养设计和人才标准上的一个大的重塑。长期以来,毕业论文是高校考查学生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主要手段,撰写论文以及论文答辩对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术素养至关重要。
然而,“唯论文”的单一考核标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一些实践要求严格的专业,学生本应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工厂,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但他们却被困于论文写作,难以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有的学生过于追求论文数量以及速度,而忽视论文的实际价值,甚至出现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早已背离高等教育的初衷。
打破“唯论文”桎梏,构建更加多元、立体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各方协调发展。对学生来说,可以将学生的关注点从单纯注重毕业论文转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其自身发展;对教师而言,可以推动其深入一线,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实现产教融合;对社会来说,一大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走向一线,能更好地推动技术革新与社会进步。
当然也有人提出疑问:不写论文也能拿学位是否会放低对学生的要求?实际上,不写论文不代表不交成果。例如,有的学生毕业答辩提交了数万字技术研发报告,有的解决了现存的技术难题,有的以创新设计帮助热电厂实现减排等等。破除“唯论文”藩篱,不是降低毕业门槛,而是要提高学位“含金量”。
事实上,近些年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做出尝试,比如天津大学启动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以实践成果取代传统论文作为硕士学位授予依据;浙江农林大学也规定,允许本科生以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替代传统毕业论文;宁波大学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签约作者在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完成的作品,可以代替毕业论文。
王茜的故事正在激励更多学子走上实践创新之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让更多学子释放创新活力。期待各方协同发力,持续优化实践成果评价机制,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