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全面总结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经验基础上,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确定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5〕3号)确定了116个实验区、868个实验校。其中成都市2个区(成都高新区、青羊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8所中小学校(成都市石室中学、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七中东部学校、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中学、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成都市新津区第一小学、蒲江县蒲江中学)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将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加力加劲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创新,着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志向,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有效模式。
本次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
2个实验区、8所实验校
正是全市教育系统
积极探索科学教育的典型实践案例
来看看他们
成都高新区聚焦在教育“双减”中着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创新打造“青少年科学院”模式,实施实验室预约开放、科学家导师制,年均举办开放日活动10余场,惠及500余名学生,推动拔尖人才早期孵化。通过深化科学学科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拓展丰富课内外科学实践活动、积极推动教学方式数字化转型等核心举措,有效提升了区域科学教育水平。学生参加省市科学素养监测均位列第一,近五年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成绩遥遥领先。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充分发挥区域体制和区位优势,坚持“素养导向、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协同育人”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质量提升、人才培优、师资建设、资源集成、校家社协同育人及特色品牌铸造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具有高新特色的科学教育品牌,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区建设。
成都高新区青少年科学院共享课程项目
新川科技园小学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体验活动
青羊区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扣“人文青羊·航空新城”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教育统筹、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协同育人新格局。通过链接四川省科技馆、成飞集团等36家科普基地实现“校馆结对全覆盖”。打造泡小昆虫微展馆、石室成飞航空馆等校内特色沉浸式学习空间20余个。依托航空产业优势,政企共建“K-15青羊航空学区”,引入成飞专家团队授课,打造红色航空课程体系。
下一步,青羊区将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为契机,创新推进“校园微科学”向“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系统实施青少年科技节、科技创新大赛等十大系列活动。强化“家校社”协同及科学副校长全覆盖,深化航空科技教育特色,拓展“教育版歼20”内涵。推动名校与成飞深度合作,完善航空航天科普目标体系,持续厚植区域创新沃土,构建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新生态。
成都市少城小学开展塔楼搭建实践探索
泡桐树小学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
成都市石室中学着力构建“三才五向·扬辉课程”体系,打造智慧云数据中心,以课程为基、资源为柱,通过数字赋能、数智铸师,实现全面育人。学校打造智慧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等先进教学空间,构建起科学教育 “教、学、管、评” 四位一体智慧教学系统,将数字化技术融入科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石室方案。
下一步,学校将聚焦科学教育改革,构建大科学观学科融通机制,建设AI“学科融创中心”,实施师资素养提升工程,以推动精准教学、智慧教育的深度实践,培育创新人才。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利用智慧祥云网校拓展优质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合作交流,以增强教育合力,助力教育公平。
环毛蚓解剖
学生制做机器人
成都市树德中学一直致力于“树德树人 整全育人”教育实践。以《成都市树德中学科学教育工作方案》为行动指南,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新样态,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拔尖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形成了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平台建设、师资培养、协同育人、评价激励“六位一体”的科学教育工作格局。团队在坚持潜心研究、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力争凝练价值、引领范式。
下一步,成都市树德中学持续探索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双向赋能教育教学,构建以教学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辅导及教学研究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支持体系。推进创新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持续书写科学教育的辉煌篇章。
人工智能课程
树德中学屈川物理创新实验工作站成立
成都七中东部学校秉承“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思想,形成了5大鲜明特色:“种光课程”十二年贯通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阶梯;革新课堂模式,让学生亲历科学家的工作;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度探究;着力校社深度融合,不断拓展科学教育的边界;建设科学文化阵地,打造创新教育的“沃土”。5大特色赋能学校的科学教学和科技活动,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
下一步,成都七中东部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人文融合的课题研究,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梯队培养机制;优化校本科创竞赛转化路径,扩大馆校合作与社会实践覆盖面;强化区域引领,推动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共享,引领成都东部新区科学教育协同发展。
学校校园科技节“时空守护者”舞台上进行无人机表演
学校校园科技节“是真的吗?”活动中体验伯努利实验
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中学秉持“温暖世界,对话未来”的办学理念,以提升学生人文与科技素养为目标,学校着力打造“贯通式”科学教育经纬课程,纵向贯通十二年基础教育全学段,横向贯通科学教育全学科课程体系。创建基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桥式”学习模式,涵盖科学、工程、社会三桥,将知识学习、实践制作、社会行动无缝衔接,实现“问题发现→学科探究→社会应用”的闭环。学校还通过校企、校馆协同,打造科学教育无边界场域。
下一步,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中学将继续以“立交桥”联通区内各学段,打破校际壁垒,整合优质资源,构建起目标一致、内容衔接、资源共享、评价贯通的科学教育链条,为学生成长和区域科学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学校科创教育教研组
校园地理科学实验
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秉持“实验创新,通达未来”理念,积极建设“数理科创群”科创特色课程体系,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与融合创造中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从学科融合、资源整合、创新教学、师资培训等多维度入手,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及传统实验工具,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探索学习环境。
下一步,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将深化科学教育实验,推进资源开发与教学变革,加快校本资源库建设,开发探究性实验案例与微课,建立共享评价机制。构建智慧教研与互动课堂,完善“创·生”课程体系,强化探究性实验环节。利用AI赋能实验教学,优化管理,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助力学生迈向未来。
学校首届科创节探究体验活动
学校第二届科创节“探秘果蔬发电”
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始终坚守“在棠小娃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这一核心教育理念,以体验、探索、创新、成长为育人路径,以特色化的少年科学院为强劲引擎,全力驱动全景融创课程向纵深发展,有效打通科学教育与五育融合的壁垒,成功构建了科学与思政、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科学与劳动、科学与健康五大融合场景的全域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让科学精神滋养学生全面成长。
下一步,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将持续发力四大关键领域建设:一是强队伍,锻造高水平的科学教育专业教师团队;二是丰资源,拓展跨学科融合的科学教育资源库;三是优场景,升级沉浸式、智能化的科学教育场景;四是精评价,构建科学、多元的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
棠湖小学校园科技节活动
成都市新津区第一小学秉持“润泽智慧、有容乃大”的办学理念,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致力于培育兼具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人文情怀的现代小公民。学校打造智创空间、科普影像基地等教学场所,搭建互联网+教师评价智慧平台,推动教育数字化与科学素养培育协同发展,将跨学科融合教育(STEAM教育)与本土历史文化遗址、现代农业园区等科学场馆资源深度整合,形成立足生活、面向未来科学教育新生态。
下一步,成都市新津区第一小学将立足特色资源优势,以创新为引擎,着力构建科学教育新体系与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打造科学教育新场域、强化教师专业培养、深化课程开发创新,积极探索并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时代科学教育校本范式与实践样本。
“探秘科技·畅想未来”特色课程 ——走进科技企业
构建STEAM跨学科课程体系
蒲江县蒲江中学依托与成都七中合作办学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师资共育,有力推动学校科学教育跨越式发展。学校研发出80余种覆盖数字化媒体制作、现代农业研究等前沿领域的校本课程,通过学生科技协会搭建创新交流平台,开展项目式学习与学科竞赛,联动四川省科技馆、街道社区等开展沉浸式学习,建设配备先进实验教学设备的生物实践基地,通过学用一体的实践场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验证理论、解决问题,实现科学素养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下一步,蒲江县蒲江中学将以人工智能为新引擎,持续升级科学教育体系。通过完善科创实验室、VR实验室等智慧化教学空间,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推动科技教育与前沿技术接轨。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与师生互动
参加2024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
(来源:成都教育发布;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