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如果有孩子说一想起上学就会觉得沮丧、恐惧,只要一出校门就可以恢复平日的活泼,可能大部分家长都会觉得孩子多半是缺揍了。但事实上这些行为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着一直被忽略的深层问题,学业压力过大、与同学相处出现矛盾、自身性格敏感、父母期望过高、找不到学习的意义等等,都会导致很多孩子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从而产生逃避的心理。
本应该在校学习的孩子,出现了对学校和学业的抵触,并有学校缺席情况,这类现象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越来越多,是现在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最多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学习,但我们更需关注影响学习背后的因素。“厌学”往往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研究显示有32.9%的拒学孩子是为了获得关注,13.5%为了回避学校相关的负性刺激。也就是说,拒学可能是他们“内核”不够稳定的外在呈现,往往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另一个典型特征是持续的负面情绪,孩子往往表现为反复的焦虑、抑郁或愤怒,常把“烦”挂嘴边。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可见,一个孩子不愿上学背后可能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绝对不单单是“他不听话”或“他不努力”。
资料显示,1949年,我国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仅为20%;而如今,儿童净入学率接近100%,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要去学校接受教育。有更多的学生陷入厌学心理的困境,“厌学”本质上反应孩子在学习或者学校场所中的低自尊,需要家庭和学校协作起来,共同提升孩子在学习中的自尊水平。
面对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首先最重要的是重视孩子的求助,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以平等的姿态倾听他们的真实声音,必要时,需求助专业心理人员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产检的时候,你们对我期待是只健康正常就好,希望你们谨记当初的期待。”这段没考好的孩子给家长的留言,是近日网络上流行的一个“热梗”。父母之爱子,则为计之深远。父母对子女的爱毋庸置疑,但这份爱不应凌驾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之上,用心聆听孩子内心想法,以爱包容孩子的真实情绪,与孩子共同面对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保持与孩子充分有效地沟通,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以一种接纳包容的心态,给孩子“托底”的情感支持。
今天的学生要迎接未来全新的学习场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生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的抓手,创新课堂知识的设计。除此之外,还可以是对学生微小进步的鼓励、面对挫折时的积极引导等,帮助青少年维护心理健康。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花期,家长和老师应更多地看到每个学生独具的优势,并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孩子,过高的期待和过重的负担,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枯燥、艰难的,但这些困难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个小关卡,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在面对难题时,保持可调节的乐观心态,才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