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这一庆祝过程俗称‘过年’。除参加公共庆典外,人们祭祀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表达美好祝愿。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视角下的中国春节。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2025年乙巳蛇年我们迎来了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春节活动,主要是君王祭祀,一来展示权力天授的神圣权威;二来也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自从汉武帝在公元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春节才成为传统以农为本的中国人最重要的日子,春节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扎根于中国人在漫长的农业生产生活中,承载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习俗礼仪、技艺与知识。从腊月祭灶拉开春节序幕,到除夕阖家团圆的年夜饭、通宵达旦的守岁,再到刚过不久的元宵节看花灯、品元宵,一系列民俗活动犹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
春节的成功申遗让春节习俗成为传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今天,春节非遗传承活动同样在教育领域焕发新的生机。例如桐梓林小学举办了“非遗迎新年 童心齐乐享”主题活动。活动中,国家级、省级等非遗传承人受邀走进校园,与师生“零距离”接触,播撒传承“种子”,焕发非遗活力。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这也为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尊老爱幼的品德具有重要意义。
春节所蕴含的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等主题,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受到世界广泛认可,春节申遗成功只是一个缩影。一方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如儒家的“仁爱”等,这些思想智慧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为中国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让我们携手并进,为保护和传承包括春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与力量,共同书写非遗保护的新篇章。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