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近日,有媒体面向高校大学生群体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愿意选修相关课程。有人可能会表示疑惑:都上大学了,生活常识还要专门开个课来教?为什么要让这些事占用高校宝贵的教学资源?
事实上,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在进入社会的阶段都会面临: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问题,生活看似琐碎稀松,但也是一门学问。掌握“生活钥匙”的大学生,不仅生活更有条理和秩序,而且相对应生活烦恼也会减少。而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则可能面临更多的考验,甚至要付出不菲的“学费”。
“近九成被访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的调查数据,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补齐生活常识教育短板的迫切诉求。
现行的教育模式偏重专业知识的教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存技能的培养。当大学生从象牙塔初入社会,面对劳动合同、租房协议等问题懵懵懂懂,这类知识的欠缺可能会对未来发展产生不小影响。正如傅怡强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医保谈判故事,生活常识背后往往关联着制度认知与公民素养。
在当下获取生活常识虽然有多种方式,但却不能总是“药到病除”。互联网零散的信息堆积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常识应和学术知识一样,需要经过全面、科学、系统化学习,掌握其相关信息以及如何处理问题。
在专业教育日益精细化的今天,生活常识课程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如今,从劳动课的重视到体育课的改革,体现出的不仅是填补空白的诉求,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好的教育,不仅要教会知识,还要传授本领、塑造人格、健全身心,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但要让生活常识课真正落地,还需要解决不少问题:首先师资力量建设上应引入校外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等实干力量,以其专业能力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同时也需培养具备生活教育能力的复合型教师,为学生搭建知识的桥梁,将抽象的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其次,在课程评价机制方面可以创新考核方式,例如可以通过撰写学习心得或者学习报告等方式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供给方面,可以学习部分高校成功经验,创新教学模式,让更多学生深入课程,了解课程重要性。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当我们欣喜于高新技术突飞猛进时,同样不能忽视生活常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技能。生活常识课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贯通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桥梁。期待更多高校以开放姿态拥抱这门新的课程,期待生活常识课成为高校课堂标配,切实满足大学生当下的真实需求。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