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近日,话题“北大将全面取消绩点”冲上热搜。
据光明日报报道,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
除北大外,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也陆续调整评价体系,或取消绩点排名,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在学业评价中不再使用绩点,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摆脱“唯绩点论”,让学生不再简单卷学分,而是把更多时间用于创新实践,重视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行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提出“破除五唯”,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目的在于推动评价标准从单一量化指标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
绩点制具有积极的作用。绩点制是标准化的评价方法,也是衡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的指标,它几乎通行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高校;欧洲高校也经常通过“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ECTS)把不同国家的高校评分系统转换成绩点制。绩点制可以使教育评价更透明,使不同的评分系统之间具有可比性和可转换性。
同时绩点制也会让学生陷入内卷漩涡,究其原因,用平均学分绩点的高低进行名次排比;同时读研作为当代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之一,争夺保研的名额十分激烈,而绩点在保研中占比权重较大。课程评分的绩点制与等级制,最后都受制于评优、升学中名次评价。
为此,大学必须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近年来,多所大学都在探索多元评价体系,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评价的标准取决于学业成绩,要想扭转学生以及家长的认知,需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由教授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一道,论证、设计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在分数之外,多关注学生的个体特质,将学生看作独立个体。
教师需高度重视教学,在具体课程评分中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综合评价,把学生上课情况、完成课程作业(论文)情况、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纳入课程评价。强调系统性思维训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而非机械记忆。
如何推进具有公信力的多元评价、综合评价,是破除“唯绩点论”的关键。学校需从学生自身出发,引导学生从兴趣、能力出发,规划适合自己的升学路径。在人才培养中,选择更多的学科、专业开展本硕博连读培养,把学生从升学的学业内卷中解放出来。
学业评价的真正革新,不仅需要制度改革的决心,更需要个人、企业、社会对人才定义的重构。当社会不再将指标和分数等同于优秀,当学生能够真正扎根于热爱领域而非功利化学习,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