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南方周末一篇《高考后的暑假去补课:“赢在大学起跑线上”》,将“高大衔接班”这一现象推至台前。这类补习班主打理工类与英语课程,以数学预科班为例,补习班宣称能衔接大学数学核心知识点,助学生提前锁定评优、奖学金乃至保研资格。
“高大衔接班”现象本质上是教育“抢跑文化”在大学阶段的延续。高考后的暑假,本应当是青少年告别高强度应试训练,迎接自主规划的宝贵探索期,但“高大衔接班”又将学生拉回曾经的战场,沿袭的仍旧是“做题家”的思维与套路。
中学与大学的本质差异决定了衔接并不应该仅限于知识的衔接,中学教育以应试为核心,目标是在标准化考试当中获得高分。而大学强调自由开放,探索人生多种可能。从中学到大学的自主探索时期,学习方式要从被动刷题转向主动探究,评价标准要从单一分数拓展至多元能力,人生选择同样要从家长规划切换自主掌控。
或许,“衔接课程”的初心是帮助学生克服课业难题,但“抢跑”心态一旦蔓延,就变成“教育焦虑”,这在学业各个阶段中都有体现。之前曾有“大学生高中化”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说的是在很多大学,大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自主时间压缩,学习强度和课程密度趋近高中阶段。这并不符合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而“高大衔接班”的出现,更将准大学生框定在高中生的学习轨迹中,压抑学生的成长可能。
“高大衔接班”的泛滥,暴露的是教育包办思维的惯性延续。家长们习惯规划孩子的学习安排,从幼小衔接到初高中衔接,再到如今的“高大衔接”,已将孩子的学习体验固化为培训课程,抹杀孩子独立自主的成长空间。
真正“高大衔接”的核心是培养独立自主的生存以及思维能力,“高大衔接班”将大学课程简化为高数公式、英语单词的提前灌输,本质是将大学拉回中学的应试轨道,用“赢在大学起跑线”的焦虑渲染,恰恰与教育转型的本质背道而驰,是一种完全悖逆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曲线的功利化做法。
大学的魅力在于开放多元,可能因一次讲座了解新领域,可能因一次社团活动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可能因一次课外实践找到未来发展方向。此前,有培训机构打出“用一周时间,模拟大学四年”的口号,宣称能全方位模拟大学四年生活,提前规划大学生涯,本质上就是用标准化模板消解这种可能性。
高考后的暑假对于每个青年来说都弥足珍贵,站在大学门槛面前的18岁青年,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衔接不是提前学习四六级或者衔接数学核心知识点,而是家长给予孩子自主成长空间,社会给予支持,让学生在试错与探索中真正成长。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