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近日,“潮玩平台退款要求扇孩子耳光5分钟”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关注。据报道,一名11岁女孩的妈妈发现孩子在某App购买了500多元的卡牌后,想找卖家退货退款。但被告知,“上传家长怒骂孩子的视频、狂扇孩子耳光的视频(时长需要5分钟,中间不能停,必须有清晰的扇耳光声音)”。家长转向平台客服求助,但客服回复“抱歉平台无法强制,建议双方协商沟通”。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卖家是怎样的身份,此类退款要求不仅严重挑战公序良俗,更可能触碰法律底线。此类无理的退款要求,强迫家长以伤害孩子的方式“自证清白”,严重侵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恶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跳出一事一议的框架,此事也为我们看到、探讨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与退款提供了一个契机。伴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未成年人触网愈来愈早、愈来愈频,相应地,未成年人陷入网络消费、网游充值、直播打赏者也不在少数。
现实中,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其手机进行游戏充值或网络购物,导致事后退款维权的受阻的案例,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上述法律法规的意义在于为未成年人构筑安全的网络环境,防范其因心智尚未成熟而陷入非理性消费或网络沉迷行为。通过明确平台责任,强化技术防护与消费限额机制,既能有效约束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商业行为,又能倒逼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网络素养教育,形成多方协同的保护体系。同时,也为家长维权提供法律依据,提升相关网络纠纷处理效率,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此次事件也反映出当下的难题,即未成年人网络充值、消费、打赏后申请退款面临的证明难题,比如孩子利用家长手机或身份消费,怎么证明消费行为就是孩子所为?怎么证明家长对孩子的消费行为不知情?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此类侵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平台应进一步优化实名认证与人脸识别技术,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使用限制,从源头减少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家长需加强设备管理与监护责任,主动设置支付密码并关注账户动态。学校也应将网络素养纳入日常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唯有家庭、平台、学校与监管部门协同配合,才能构建更严密的防护网络,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