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你是I人还是E人?”“J人的内心世界,P人能懂吗?”近段时间,这类夹杂英文字母,看似“加密文字”的对话,流行于青年群体的社交圈层之间。
MBTI最初被广泛应用到求职招聘当中,这一测试的基础,来自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
荣格将人的性格类型分为“内向(I)-外向(E)”两种基本心态和“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四种功能。迈尔斯和布里格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判断(J)-知觉(P)”这组维度,以此将受试者的人格构成了16种不同类型。
无论是写在微博、小红书上的一串字符,还是作为青年人聚会团建时的破冰开场白,MBTI已然成为当代年轻人社交时的“接头暗号”。比如前段时间在社交网络的视频呈现那样,对照MBTI测试中内倾(I)与外倾(E)的人格呈现,青年人在平常交往聚会当中正在以I型人格或者E型人格来区分,并以这种方式帮他们迅速找到相同的组织,以此来获得认同感。
首先我们需回答的一个问题是:MBTI真的准吗?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巴纳姆效应”理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抽象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它的内容空洞。
不可否认,MBTI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了解自我、认知自我的一种方式,但是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enfp、infp......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有的心理测验都只是参考工具,不必将其奉为真理甚至变成桎梏,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不同的认知所呈现的不同处理方式才是自己人格的真正体现。
而从MBTI的流行,我们可以大概窥见当代互联网文化发展的规律——只要对比足够强烈、形式足够有趣,哪怕带有一些偏见与刻板印象,也足够让年轻人产生共鸣,引发病毒式传播,进而出圈。
MBTI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代码,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给予了他们认同感与归属感。当你被一个陌生人制作的表情包一击而中,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十分奇妙,与他人的共鸣会让你火速转发,并且向别人解释:这就是我。
而在追求快节奏的今天,MBTI理所应当成为青年社交圈的一种筛选朋友的方法。只要你知道对方的MBTI,对照不同的人格,就能相对应知道对方的性格特点,跟自己合不合拍,还能预先排除一些自己认为不适合的人。虽然这其中有“刻板印象”的存在,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进入其他人社交圈子的“通行证”。
与前段时间火爆互联网的年轻人“上香”一样,它其实打开了一扇青年人的新世界大门,虽然结果不够科学,但也不妨碍他们通过这些方式来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并且寻找同好和归属。
正如苏格拉底说过: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其实,MBTI也好,其他心理测试也好,都只是年轻人自我认知、与他人展开社交的一条途径。MBTI没有那么科学,也不必被看作“玄学”,对于年轻人而言,前行的路上重要的不是选择哪条途径,而是找准“目的地”,把握住前进的方向,在渐进的途中不断认知自己、了解他人,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