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不该“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引发热议,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印象中,中小学的课间永远是满满的人,在操场追逐、跳绳、玩游戏......尽显学生们的朝气蓬勃。但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则视频里,课间10分钟期间,7成左右学生不出教室,即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这让我们不禁发出疑问:“课间的中场休息,为何会变成这样”?
早在2015年,人民日报就做过学校课间活动变“圈养”现象的相关报道。2021年4月,半月谈发文《只许喝水上厕所,神兽归笼如坐牢:课间10分钟,“野”点又何妨》,大量媒体和网友呼吁把课间还给孩子,让孩子们能在课间“透口气”。
政策随之跟进。2021年5月教育部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少家长反映“课间圈养”现象仍然存在,诸如孩子“憋屎憋到放学”“不敢喝水”“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等,为什么大量群众呼吁、有关部门出台相对应政策,课间十分钟仍然“消失”?
央视将这种现象总结为:老师怕出事、学校怕找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把孩子“禁闭”在教室里最省事。出于“安全”考虑,学校要求学生不能出去玩。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消除危险,避免“麻烦”。
学生不跑出校外,课间就在学校里放松活动,甚至做做游戏,为什么就让学校如此如临大敌?
“因为不敢出任何安全问题”。但凡是出现任何安全问题,首当其中被问责的就是学校,一旦学生课间活动时出现磕碰等意外情况,校方不仅需要向家长道歉,还可能涉及经济赔偿。为此,学校干脆强调课间纪律,减少孩子外出活动,从源头上避免相关事件的纠纷。
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之下,很多学校的氛围变得越来越逼仄、紧张,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增大,儿童精神科的病患越来越多。
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一代代人不断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结果新一代的孩子压力更大,变得越来越卷......背后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有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变得越来越狭隘、单一,当我们只盯着一个目标-成绩,教育的选择自然也就变得越来越狭窄。
课间十分钟的热烈讨论背后,我们关注的其实是教育减负能否真正落实。用劝诫禁止的方式来压抑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既不是“文明”课间本来的方式,同时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起到反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曾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教学活动应当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收获知识,也要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需要奔跑跳跃,需要放松双眼,需要阳光雨露。困于教室、教学楼中,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温室花朵,不能经受大风大雨。
“课间十分钟”承担的使命不仅仅是课间休息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有关于校园珍贵而又美好的回忆,和同学聊天、结伴去小卖部、操场追逐打闹......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十分钟”是每个人经年回忆起来,仍旧闪闪发光的存在。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