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礼记·大学》的核心,同样也是大学办学的重要理念。
随着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有关进出北大校门的文章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的话题,近几日再度成为社会舆论热议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高校大门正在“打开”。自今年7月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打开大门,近4年后首次恢复校园参观预约通道。
但是,各大高校的大门只是有限开放,远没有达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这让我们不禁提问:高校可以完全放开吗?光明网发表评论《大学校园应该开放,这没什么疑问》,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应该肯定这些积极恢复开放的高校,它们对社会的期盼响应得更及时、更主动。人们想去看看大学,因为大学有可观之处,自然风景、人文气息、文化熏陶,这些是其不可取代的社会功能。人们想一探究竟、一览风景,这再正常不过。”
当下,对大学校门完全放开仍有一些争议,有人担忧校园秩序被冲击。这种担忧,某种程度上是疫情三年封闭带来的影响,三年疫情足以重塑我们的认知和习惯。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封闭的校园,甚至把过去几十年的自由出入视为异常。
在疫情之前,大学开放本不会成为争议话题。开放的大学校园,才能回归大学的本义。大学之大,就在于它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打开校门,既是物理意义上的扩大,也是抽象意义上的扩大:和城市融为一体,消除与社会之间的边界。
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所大学”的稷下学宫,机构开放、来去自由,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沃土。放眼全球,很多知名高校都是可以进入参观的,校园和社会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例如牛津大学被称为“大学中有城市”,没有围墙、没有校门,街道穿校园而过。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的开放包容。大学自身所带的公共属性,将大学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是大学办学的应有之义。大学校门的封闭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校园的办学理念,封闭的校园环境,隔绝的校园学术氛围,不利于大学的长远发展。
当然,也有部分人对大学完全开放后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表示担忧。大学里的资源被挤占,例如图书馆、体育馆、自习室等,除此之外还有对校园安全和校园秩序担忧,但种种问题的背后并不是校园封闭的理由。
如果一所校园长期封闭,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安全风险,但对于科研研究、社会实践、人文交流以及影响力建设有不小的影响。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好的课堂和实践需要深入社会,这有助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对于社会而言,大学校园能够为公众提供学习、休闲的场所。例如,今年暑期火热的研学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大学校园,感受学习氛围
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校园的开放如此重要:对任何一所大学来说,开放本身都不只是空间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让师生“走出去”、公众“走进来”,让大学之“学”融入社会之“大”。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学不应该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与社会应该相互联结,迸发出更多活力。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社会的缩影,那么社会本身也是一个放大的大学,我们只有在开放中才能更好地释放所有人的潜力,深度激活大学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