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1
中国历来有安命乐生、重生轻死、惜生讳死的文化传统,追溯这种生死传统,不得不关注儒家的生死意识。儒家文化讲天人相应,认为天地有好生之德(创生万物,长养万物),人有生生不息之精神(珍惜生命,注重人事,修养心性,以配天德)。
论洒脱,庄子的生死意识最值得称道。在庄子看来,“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从古至今,有关于生命的探讨从未停歇,我们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成为学生一堂“必修课”。
什么是生命教育?它包含了哪些内容?在家庭之外,学校如何上好生命教育这堂课?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金鹤看来,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宽泛,不仅仅指珍爱生命,同时包括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成就生命等多维度内容,通过加深学生对生命的重视程度,唤醒内心的力量。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不少观点认为学校应该具备“生命教育”的职能。今年的全国两会,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基本课程体系,让生命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常态课”“必修课”。
从近些年曝光的一些案例来看,生命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引起全民关注的邯郸三名未成年杀人案,还是热议话题南大拒绝录取考研第一名的虐猫学生,不难看出,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生命的深度探索。如果生命教育不能给学生奠定价值观的基础,那么学生就有可能被暴力、血腥等蛊惑,导致人格的扭曲。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诚然,一个人终其一生或许都未必懂得“何以为生”“为何而生”,更遑论尚未形成健康价值观的孩童。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生命教育的本质,首先是建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其次要求我们对死亡有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再次,学习处理死亡问题的技能,包括正确处理自身和他人的死亡;最后,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形成正确的关于死亡及生命的自我意识与价值观。
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在生命教育中需群策群力,综合施治,重视青少年生命教育,树立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让他们心中善良的种子及早生根发芽;教师要树立“第一生命教育”老师的身份意识,实施多学科联动、全学段贯通的生命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并通过家校共育,引导更多的家长认可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与生命成长。
充实的生命教育不只在课堂,更在社会。社会需要探讨出关于生命的共识,提炼出态度鲜明的价值谱系,让青少年时刻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
对生命有思考才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真正的生命教育应该是修正不良的教育,重塑教育生态,避免不当的教育带给孩子心理压抑以及对生命的漠视,让孩子在有温度、有人文、有人性的教育中感受教育的温度以及生命的蓬勃璀璨。
(部分图片以及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