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1
继“i人”和“e人”之后,“浓人”“淡人”成为2024年一种新社交人设。
何为“淡人”?任凭风吹雨打、外界纷扰我自安之若素,全身散发着一种淡泊感和松弛感。虽然外在表现平和,对于一切事物表现得云淡风轻,但是“淡人”对待事物的方式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历经千帆过后不再内耗、不再情绪主导,更加注重边界感和内心的真实感受。
苏轼笔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泰然自若,抑或是范仲淹笔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淡然是对“淡人”的最好诠释。当下社会加速内卷,人们忙于生活、忙于学业,生活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充斥,不可能做到事事称心如意,难免被消沉、抑郁、痛苦的情绪包裹,“淡”的状态其实是现代人对自我情绪的控制,让人们慢下来,重新掌握生活的节奏。
“淡学”抛却结果导向,不再用世俗定义的指标衡量意义,放弃急功近利的焦躁,试图找到生命本身的价值,寻找简单的幸福。“淡学”流行,与其说是温和的抗争,不如说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遵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而“淡人”的反面是“浓人”,代表着热情、活力和浓烈的情感表达。他们感情丰富,对于工作、人际关系和爱好都投入极大热情。浓和内卷不同,只是不希望被动的躺平,但绝不代表着恶意角逐,既热忱情切,又干劲爆表,它是激情、活力的写照。
做“浓人”还是“淡人”,是不同的人生选择,却也并不绝对。看似对工作“淡淡”的人,可能也在为了目标默默“卷”;以高浓度热情生活工作的人,可能也会“逃离”生活。“浓淡”流动的背后,本质是不断进取、奋斗,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追求。
“我”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终身命题。在探索“我”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标签:浓人、淡人、i人、e人……这一个个标签组成了“我”,帮助“我”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但是显然,它们无法完全定义“我”。
“浓人”与“淡人”概念的热门以及MBTI的爆火现象共同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个性认知和社交互动的深刻关注。人们为“淡”和“浓”制定了许多标准,下了许多定义,但人从来都具有多面性,浓淡只是其中一面,生命的浓度本不该被定义。
自“淡人”的概念在互联网流行后,很多人争先认领并许愿想成为“淡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确诊淡淡综合征#这一话题获得1.6亿阅读量,“淡人才是最适合职场的新人设”“遍地淡人”“淡仔派对”等在全网掀起一阵热梗潮。“淡淡综合症”的背后也存在许多困境,社交倦怠下疲于维护人际关系,线上社交文化的不断发展,年轻人沉迷于虚拟人际关系网络又疏离现实世界,陷入数字化孤独当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所以,期望年轻人为社会进步贡献更多力量的同时,也要为奋斗的职场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相互理解彼此压力,积极提供支持和帮助,尊重对方的生活态度。同时也需要青年人根据情境和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张弛有度,浓淡相宜。
“浓”与“淡”是流动的,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义,无论什么类型的人,都需要找到让自己舒服且平衡的方式,选择你想要的方式度过一生。
(部分图片以及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