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中国人民大学有一座以家书为主题的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家书博物馆,其中收藏了自明末清初以来的各类家书,这些家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是家书博物馆的“发起者”和“守门人”,2005年,他牵头发起全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正式开启了家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据他介绍,目前,家书博物馆有8万多封馆藏家书,正在展出的3000多封都是具有珍贵价值的精品,其中既有名人的家书,也有普通人的家书,时间跨度达四五百年。
在众多的家书中,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致胡适等人的13封信属于“镇馆之宝”。这13封信表面上是《新青年》编辑同仁关于如何办刊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13封信不仅反映了《新青年》当时的论争,还反映出《新青年》的办刊思路是如何在争论中确立的。以家书为引,打开了广阔的历史世界,让后人得以窥见历史的角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书是家人和亲友之间的通信,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其次是交流情感,再次是通过家书进行家庭教育,家风的传承中,家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家书博物馆的常设展“两岸家书”板块,陈列着一封去台老兵张天保的家书。
这封家书写于1988年6月18日,是张天保写给远在大陆的妈妈的。这天是端午节,张天保问候妈妈“端午节快乐”,接着写道:“过去咱家在爷爷勤奋的带领下,每年此时多半已晒好豆麦入仓。一家人全力帮忙亲友们收获。不知现在孩子们是否都能保持这一做事‘尽前不尽后’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家风。”
2015年7月1日,张天保在台南家中安详离世,享年88岁。张天保先生生活极其俭朴,把仅有的微薄退休金结余下来,全部捐赠,用于社会公益。张丁告诉记者:“张天保期盼祖国统一,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向我们捐赠家书、照片、证件等,为子孙后代保留文化遗产做出了力所能及的最大贡献。”
如今,社会已经有了新的通信方式,书信渐渐减少,为何家书还会受到欢迎?能够引起广泛共鸣?家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上至军政要事,下至儿女情长,横至天文地理,纵至朝代兴亡,家书内容的丰富性,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缩影,后人从不同角度感悟历史的温度,有助于后人触碰历史肌理、触摸历史体温、触及历史本质。
家风是无形的,家书是有形的,看得见的,可实践的。有形的家书代代相传,就会形成无形的家风。家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校史馆是高校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缩影,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希望广大青年一起参与到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中来,一起留住家书。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