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这一年,你看了18本书”“2024年,你累计在餐饮平台消费3000元”“2024这一天,凌晨三点你还在听歌”……
国家统计局去年10月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每日使用互联网平均时长达5小时37分钟。其中,各大App成为了网友们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从购物平台的消费记录到听歌APP的时长记录,再到社交平台的搜索历史,近日,各大App纷纷向我们“总结报告”过去一年的生活轨迹。
作为一种创新的数字记录方式,用大数据和算法,将用户的行为轨迹、兴趣爱好、情感波动等数据化、可视化,从而帮助我们直观地感知过去一年的变化与成长。
这么多年,为什么每年APP的年度报告都能引起大众的讨论?细数原因,年度报告能够勾起回忆,引发受众共鸣。年度总结,不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与用户情感相连的记忆。用户需要这些“数字印记”,因为它们记录着每个个体独有的生活轨迹。每一份记录都让我们或惊喜、或悲伤、或感动……这些数据既是一年不虚度光阴的证明,同时也是一种正向的暗示,能让我们更加认真、努力对待新一年的生活。
在这个“倍速”时代,大家都爱通过这类年终总结满足一整年的记忆需求,比如,“熬得最长的夜是哪一天”“最常听的歌手是哪一位”“几点读的哪本书”等等。App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将我们的行为轨迹、兴趣爱好、情感波动等数据化、可视化,就像是一本年度回忆录,为我们建构了一份直观而独特的“赛博记忆”。
除此之外,分享APP年度总结也成为一种潮流,“你和另外10%的读者选择了同一本著作”“这一刻还有300人和你一起观看视频”……人们通过分享特殊的情感记忆,传递自我的“对外形象”,成为自己的个人社交名片,筛选出社交圈子中那些与自己同频共振的人。
然而,当我们将过多的注意放在年度数据上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数据至上”的误区。社交软件上的好友数量成为判断社交能力的基准;听歌平台的音乐类型成为展示个性和品味的标签;购物平台的消费和购买记录成为衡量生活品质的依据……
当我们面对年度APP报告时,我们既要看到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生活轨迹和内心需求,在将年度报告看作是能帮助认识自我的工具时,也应看到数据的局限性,不要将其看作是评价生活、定义自我的唯一标准。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美好值得探索,更应关注数据之外的现实生活,去体验那些无法用数据衡量的美好瞬间。
我们可以相信App的记忆,但不能依赖App的定义。毕竟,数据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学会在数字时代识别本真,我们才能在不断发展的今天认识自己,体验真实的生活。每一次回首,都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我们在各种数据中发现不一样的自我,也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为书写下一份新的年度报告而不断奋斗。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