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礼记·学记》中对生问师答、教学相长以“撞钟”为喻进行了形象阐释,强调“善问者如攻坚木”“善答问者如撞钟”的“进学之道”;《论衡・实知篇》写道“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即强调不学习就不会有成就,不提问就不会获得知识;陶行知更将“每事问”视为创造发明的起点。
从古到今,提问力备受关注与重视。当前是AI时代,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用AI得出一个答案。因此,获得答案已经不再有竞争力,如何提出问题,才是需要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在《提问的力量》一文中,诠释了人工智能时代“提问”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提问”可能比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更加重要,我们不禁思考:如何让学生从爱提问、敢提问到能坚持提问、会提问,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和勇气?
一项调研结果表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种“六年级现象”: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总会围着老师和家长不停追问‘为什么’,而升入六年级时,喜欢提问的好奇心会戛然而止。
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可能随着孩子成长学习压力增大,孩子的精力放在升学、考试上;可能因为教育侧重公式的记忆与结果;更可能因为家长对孩子提问的态度而浇灭孩子提问的热情,比如用这些曾经熟悉的话语回应孩子,“问这么多做什么”“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怎么还问?别问了”“让大人安静一会儿”“这个问题你以后自然就知道了”等等……
提问能力是人类区别于机器、保持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关键,越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提问越重要。推进教育数字化,绝不能忽视学生提问能力的保护与培养。
而父母对于孩子问题的解决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回答孩子“为什么”的最好方式是向他解释问题背后的因果逻辑关系,对于简单的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找寻答案;对于较复杂的问题,与孩子一同讨论、分析,这个过程可能比答案本身更加重要。从不会提问到会提问、从提出简单问题到对事物深层逻辑的探索,在大人的鼓励下孩子会在提问中获得知识与成长。
提问力并非天赋,而是可教、可学、可生长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培养孩子提问能力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需鼓励孩子运用批判性思维,同时让学生敢于提问,让看似笨拙的问题能得到真诚的回应。对于教师来说,掌握有效问答技巧,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是关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学相长是最终目的。
保护“提问”,需要家长、学校共同作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中,要倡导保护“提问”的宽容教育生态。当学生的提问被同伴认可、被老师重视、被家长珍视,学生成就感将内化为持续进步的强大动力。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