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提起梁启超,我们可能会惊叹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成就,同样作为教育家,其学生遍布天下,如蔡锷、徐志摩、蒋百里等,梁启超九个儿女个个德才兼备,作为时代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不小的力量。
梁启超“一家三院士,满门皆才俊”的成功家教,为世人贡献了难以复制的教育成功案例,更有学者称他为“中国家教第一人”。
当你细看他写给子女的400多封家书,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梁氏家族教育、家风文化传承对子女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顺》
梁启超认为,教给孩子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在平日的教育当中他最注重对子女乐观心态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心态比学问更加重要,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事物,才是对自己人生真正的负责。好的教育并不是培育一个成绩多么优秀,成就多么大的孩子,而是教会他们遇到困难能够坦然面对,并以更大的勇气独自前行,毕竟人生最长的路是自己独自走过,乐观的心态会伴随你一生。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 《致梁思顺》
梁启超教育孩子在自己责任内尽职尽责,便是一等人物。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放到任何事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做人首先需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今天,我们会面临许多的诱惑,要做到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干一行精一行。
正因为这样的教育理念,梁启超九子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小的成就,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更把自己所学的先进知识技术运用在祖国所需要的研究上,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以自身为例,希望子女们能够学习这样的精神,做事不要考虑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而应该不断耕耘奋斗,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等到时机成熟,自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每一封信,都传递着他的思想,娓娓道来,种种人生道理就这样在“润物细无声”的诉说中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影响着孩子。
如果说曾国藩家书是对家族命运,子弟教育的深沉教诲。那么梁启超家书,更多的是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培养,用朋友之间真诚的对话让孩子心灵的长久滋润。
《说文解字》中就曾对“育”字解释道:养子使作善也。什么是教育?在古人看来,就是教会孩子善良。
在《论语》中,孔子也讲孔门四科的顺序:第一门是德行,第二门是言语,第三门是正事,第四门才是读书。
梁启超曾在演讲中这样说道:“教育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德行教育才是首位。对一个孩子来说,学会好的做人做事准则,永远比考高分重要。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