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近日,“中山大学一贫困生炫富”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
此前,有网友在中山大学贴吧发帖称,该校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一名获助学金的特困学生用的是苹果系列四件套,还买了价值1517元的演唱会门票。因而质疑,该学生助学金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无独有偶,11月初,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读学生小苏曾连续发布“孤儿申请贫困助学金不成反遭欺辱”“实名举报贫困生评定舞弊”等视频。彼时,相关视频也引发公众对助学金申领资格的质疑。
所谓助学金,顾名思义是国家、有关部门以及高校为体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怀,使其不因经济问题失学或受到困扰而发放的救助性资金。公众对于助学金的质疑背后更是一种隐忧:每一个名不副实的“贫困生”背后,都是一种资源的错配,甚至是对真正需要助学金的学生一种不公平分配。如果助学金的目的不是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是“锦上添花”让部分学生高消费甚至炫富,那么助学金就失去其实际意义。
当然,助学金引发质疑这其中有许多深层次原因。原因之一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消费环境在改变,消费观念也随着变化。什么样的消费算高消费?答案见仁见智,贫困生就没资格看演唱会、用苹果产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而,对贫困资格的认定却应该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保障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公平公正。
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在助学金评定的程序是否公平公正。学生提供的申领证明材料是否真实?是否有专人核实材料与现实的差距?学校在助学金评定办法中常有学生评议环节,评议结果是否会被人情关系裹挟,从而导致评定结果有失公平?
助学金申领程序的公平正义,建立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基础之上。大数据在高校助学金资助的作用功不可没。例如南京理工“暖心饭卡”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的有效筛选,同时发挥辅导员职能,实现受助人员信息的有效补充和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无需申请,悄悄将“暖心”送给学生。
无需申请、不用审核、偷偷发放,这几个关键词让“暖心饭卡”体现了真正的温暖。除此之外,还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困难学生,给予相关学生补助。因为这样的“暗中帮助”,带给贫困生的却是阳光与体面,最大程度维护了贫困生的尊严,体谅了贫困生的处境,又能让贫困生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得到资助。
教育终究是要完善人,帮助人的。频繁爆出的有关助学金争议,学校不妨当做一个消费观教育的切入口。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期,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也是教育任务,让学生从助学金事件当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助学金绝不是可以随意操纵挥霍的“福利”,优化助学金发放,让助学金回归助人本质,让每一笔资助都能用在刀刃上,是社会的共同期待。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