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近日,多地高校督促学生上课“坐前排”冲上热搜,新乡医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陕西榆林学院等高校发布相关通知督促学生上课“坐前排”,有高校甚至设置了更严格的纪律规范。
有关高校“前排没人坐”的话题多次引发热议,争议的背后人们关注的是大学课程质量问题。毕竟,好的课堂自然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高校督促“坐前排”的初衷不难理解,希望通过相关的学风建设活动为学生增加一些额外的压力,督促学生好好学习,尊重课堂。但是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坐前排”过于执着,甚至利用一些行政手段,这对于督促大学生上课显然是不合适的。
毕竟,“前排坐”终究是一个位置罢了,“坐前排”并不意味着就能认真上课,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它无法承担太多的内涵。而如果把“坐前排”这个手段当作目的本身,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反倒可能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前排坐”的关键所在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关键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大学课程出圈,让更多优秀大学课程走进人们视野。石河子大学葡萄酒品鉴课成功出圈,以特色品酒课程吸引万千网友;
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课程场场爆满,连窗户外都挂满了人;浙江大学一堂思政必修课“军事理论”,因为干货满满、趣味横生,到了一座难求的地步。
再比如华中师大教授戴建业,在华中任教期间,每逢戴建业开课,整个教室座无虚席,甚至窗户边、大门外都有拎着小马扎坐着、贴着墙站着旁听的学生。
这些爆火的课程恰恰说明了大学生并不缺乏求知欲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关键在于大学课堂能否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从而吸引更多大学生,而不是靠强制性措施将大学生拽进课堂。
学生“前排率”上来了,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单纯要求学生“坐前排”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除了最基本的对上座率的考察,高校还应该从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可行的教学评价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教师也应该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深入课堂。培养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才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
当然,大学生更需要培养课堂意识,真正在课堂上开拓眼界、创新思维,为人生构建更丰富多元的认知体系,为以后的发展道路奠定基石。
教育只有努力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从现实出发,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成长,实现人生蜕变。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高校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高校教育肩负新的责任和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需要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与建设,在尊重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真正做到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