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每年《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已经成为一桩颇有影响力的文化事件,其涵盖范围不仅包括纠正一些常见词语的读音、语义错误,而且还涉及文化常识的澄清解读。2023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包括“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账号”误为“帐号”、“蹿红”误为“窜红”、误让岳飞自称“鹏举”等等。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是一份详细的年度社会热点档案。2023年,色彩鲜艳的“多巴胺穿搭”成了时尚潮流,“多巴胺”成为流行语,被广泛使用。“多巴胺”的“胺”经常被误读为ān,其实正确读音是àn。
2023年9月至10月,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杭州的各种人文胜景广受关注。不少文章和报道中称,白堤是白居易修建的。其实,白堤在白居易到杭州之前就已存在。白堤并非白居易修建,而是因白居易得名。
中国汉语历经几千年的变迁与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体系。“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以“找茬”的方式在无形之中加深了群众对于社会热点的记忆,也让更多人重视传统文化传承。
每个汉字、成语以及典故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个汉字、词语的用法已经在无数典籍当中得到验证,正确识别汉语读音、语义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公共表达水平有重要意义。
中国语言文字之美,美在字词,美在音韵,美在典故。互联网冲击之下,我们面临更加宽松的语言表达环境,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文字、“梗”被创造并赋予新的含义,虽然给予了汉字新的含义,但是对汉语使用带来一定的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另一方面,网络表达的低门槛让语言使用变得随意,低级错误频发,文化差错常见于网络,汉语使用的规范性被破坏。
正如《咬文嚼字》编辑部揭示:短视频成为差错泛滥区。短视频被很多人称为“新时代的文本”,但这种所谓“新文本”却时不时“惊现”低级错误,例如“物业”误成“午业”、“给钱”误成“给前”、“价格”误成“架格”等等,此类差错的大量出现,主要与视频制作者态度粗疏、缺乏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敬畏意识有关。
这时候,“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发布能够在一定程度警醒民众。对广大民众来说,“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就是一趟生动的全民语文课。期待教育工作者以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规范使用语言文字,需要全社会都有一颗敬畏之心、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共同守住我们的语言文明。
平平仄仄谱写成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它既追求清晰纯洁,又难免带有模糊性,这种张力恰恰构成了它的魅力。汉语的规范使用,归根结底涉及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这个角度看,规范语言的表达是未来语言文字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